文/三秦雪翁
在建中的渭南“沋河美食文化城”,前几日挂出了镌刻着贾平凹先生所题的四幅楹联,其内容如下:
襟沋门——平凹题
通衢传播华夏文明,
老街吸引八方来客。——甲午夏日 平凹题
带渭门——平凹题
双桥东西通万里,
小河南北贯古城。——甲午夏日 平凹题
楼上两幅没有横额:
昔日沋河印月处,
今朝美食飘香时。——甲午 平凹
楼飞檐屋连阁四廊信步,
上阶台阽低坡因地成景。——平凹书
此联高悬,一石激起千层浪,满城哗然。抨先生才华者有之,讥先生文德者有之……乃至有人愤愤然:“贾平凹欺我渭南无人!”
以上“楹联”,暂不论其平仄、对仗等严重不符合楹联通则,因为常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只是几句话而已。更有甚者,把襟沋门的景物误撰于带渭门。渭南河流的走向是:渭水绕城北而东入黄河,故北门谓之“带渭”;沋河贴西城而北归渭水,故西门称曰“襟沋”。请问:城西没有沋河,“襟沋门”的“襟沋”二字又从何谈起?是误撰,还是有人恶意为之?平凹先生不妨到此以正视听。
造成此种窘况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种:
一、盗名。承建者吝啬,不愿花重金聘请,故不惜借“贾”造假。这是李鬼的手笔,贾平凹先生是受害者。其惟一的责任是正名和追究盗名者的不法行为。
二、承建者(或地方领导)拟联,贾平凹先生书写。此种可能极小。因为以贾平凹先生的文学修养,这种错误百出的联句不可能没有察觉。想来,一个“鲁迅奖”的获得者必定德操高炯,不可能见钱眼开、为了几个小钱去自毁清誉。
三、确是贾平凹先生手笔。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。贾平凹先生的名望和文学才华,岂是浪得虚名?象这样无章无法、东拼西凑、乱点鸳鸯的伪“楹联”怎会出自一个名家之手?况且,想必贾平凹先生也会有一个高尚的道德情操,绝不会钻在钱眼里四处乱涂乱画,更不会为了不屑一顾的薄薪而自贬其誉,自辱斯文。
无论属于那种情况,贾平凹先生都应为自己的清白而发声,并对渭南父老有个说法。我们不希望贾平凹先生声望受损,更不容忍一些“名人”恣肆亵渎民族的灿烂文化!文化名人不应该践踏祖宗的传统文化;渭南的形胜也不可能因“名人”误笔而形消迹移。类此现象,当今社会上不伦不类的“名人”作品满天飞,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。文化兴,民族兴。笔者认为有必要振臂一呼:撕开伪文学“大师”的丑陋面具,捍卫民族文化的尊严!
贾平凹先生,非是无名小辈无事生非,实乃先生此联有失大雅。峣峣者易折,佼佼者易污;长堤千里溃蚁穴。良言虽逆耳,却不可不防微杜渐。望先生好自为之。
评论